编者按:
12月27日出版的《海南日报》观点版刊发了海垦西达农场公司副总经理符芳学的文章《做好资源配置 激发海垦活力》。以下为文章全文↓↓↓
做好资源配置 激发海垦活力
■ 符芳学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“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,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,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。”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,海垦集团应如何破局融局、借局借力,将海垦这艘大船开足马力、乘风破浪、快速前行?笔者以为,应在土地管理、全产业链、“互联网+”三个方面发挥优势,挖掘并合理配置好资源,增强农垦改革发展动力,激发农垦体制机制活力,做大做强做优农垦经济,壮大农垦整体综合实力。
出台“土地管理”政策,向土地要效益
土地是财富之母,也是农垦的核心资源。海垦集团要制定并利用好政策,使土地发挥最大经济效应。
一是对建设用地部分实行入市政策。由于历史原因,海垦集团部分住宅或商铺均未办理房屋产权证或不动产证。为此,海垦集团可借助垦地融合政策,对垦区原各农场场部的住宅或商铺建设用地,依据《海南省农垦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办法》,将部分原农场场部建设用地先行试行入市交易政策。入市交易后建设用地上的住宅或商铺,可由市县政府负责办理房屋不动产证。如此一来,省、市县政府能获得税收,海垦集团、农场及职工享有产权房,可谓皆大欢喜、互利共赢。
二是对农业用地实行整合补偿政策。由于十多年前大力推广职工自营经济,海南农垦职工手上拥有不少从农场承包的土地。为此,农场公司要发展农业产业,就需整合职工手上的土地资源。可采取取之于民、用之于民的办法,利用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资金,对职工承包的土地予以回收和青苗补偿,保障职工权益。土地回收后由集团统筹规划产业,采取股份制的办法,动员职工以承包土地入股,按照“公司+农户”的模式,发展股份制混合经济。
三是对项目开发实行垦地合作政策。可适当与属地市县政府的城投或城建公司合作,以占股的形式激发市县政府参与项目建设、运营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达成互惠互利、合作共赢的效果。这样不但有利于加快项目的审批和落地实施,也有利于确保项目建设、运营全程规范化,利于更好地争取国家项目资金。
锤炼“全产业链”模式,向市场要经济
充分利用土地多、组织化程度高、融资渠道宽、热带气候优等条件,做全省、全国乃至世界的农产品供应商,打造热带农产品加工厂,发展“全产业链”产业。
一是做农产品供应商。深入推进“四子”(菜篮子、肉篮子、米袋子、果盘子)工程建设,积极发展热带水果、蔬菜基地、水稻种植等高质高效农业,不断调整优化产业项目。如,可将粮食产业作为集团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,利用垦区现有农田进行种植的同时,引导海南人民种植或租用全省闲置的农田生产粮食,做成全省的大粮仓,国家的后补粮仓。同时可建立若干个大型蔬菜基地,建成海南人民的菜园子,并积极对外供应蔬菜产品,做成重要出口产业。
二是延伸下游产业。根据“四子”工程建设需要,引进国内外大型加工企业,借助大型企业品牌和市场占有率,适时延伸发展下游粮油和肉类、鱼类、蔬菜类及水果类副食品等加工产业,从根源上解决垦区农产品鲜品销路的问题,并有效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,逐步打造农垦各类副食品品牌。
三是配套发展八大产业。围绕垦区新的八大产业板块,配套发展附属产业,既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,又开拓新的产业市场,形成“全产业链”的发展模式。如,可在生猪产业上发展猪饲料原料生产、加工、生猪育苗及防疫、肉制品加工及营销等配套产业,从生产、加工、消费、销售服务等四个环节形成闭环,做大做强生猪全产业。
打造“互联网+”平台,向技术要动能
随着自贸港建设的推进,“互联网+”将催生农垦新业态,成为激活农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。
一是推进大营销战略。通过整合土地资源,大规模发展几个主打农产品,打好打响农垦主打品牌;通过整合营销职工(包括周边村民)生产的农产品,做市场、抓品控,延伸下游加工产业,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做精;通过专业公司统一做广告、促营销,打开并抢占岛内、国内市场,扩大出口;通过与“三大网络巨头”合作,创建农垦自己的网店,并可配套发展物流产业。
二是全面建设大数据。建立人力资源大数据库。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经营高层人才,通过招聘引进急需人才如营销类人才等,满足农垦企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。建立农产品数据库。为农垦辖区内生产的农产品建立数据库,并对国内国外的市场状况(包括种植规模、产量、产品品质及售价等)进行数据分析,用以指导生产与销售、加工与外贸。建立消费者大数据库。充分利用终端消费APP以及网上支付、调查问卷等方式,细分市场、选定消费对象,有的放矢地做营销。
来源 | 海南日报
»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琼B2-20070017-6 HSF Copyright @2020, All Rights Rese
企业邮箱: 3538774633@qq.com
联系电话: 0898 -68580160